— 2016年1月12日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 常守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安排,11-12月份,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我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情况开展了集中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实地察看了二郎乡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二郎乡人工影响天气固定炮站、西平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气象灾害预警平台、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等,并听取了县气象局关于贯彻实施气象法律法规的情况汇报、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认真组织宣传气象法,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气象法律法规意识及气象知识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2000年1月1日实施以来,我县将其列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每年都以气象法颁布实施纪念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日”等为契机,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咨询台、宣传材料、网站、文体活动、台站开放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为宣传。同时,扎实推进气象法律法规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活动,先后购买气象“一法三条例”单行本1000本、编印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知识汇编1000本,发放给社会各界;订制防雷宣传光盘300多张、挂图300多套,赠予教育系统,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雷科普知识水平和防御能力。
(二)认真贯彻实施气象法,保障我县气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基本建立。我县先后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西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西平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了气象与农业、水利、邮政、民政、教育、安监、电信等部门的合作,推进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厂区,建立了广播电视快速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绿色通道”,有效落实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防灾减灾责任,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二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我县气象信息播发渠道涵盖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报纸、电话等众多媒体,信息覆盖率乡镇达90%、村级达80%以上。先后建成西平县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10多项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重要防汛区域、旅游、交通、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县气象台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00余次,多次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为春运、三夏、三秋、高考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三是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县积极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为引领,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把握导向、贴近基层、服务三农。目前,我县共有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2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21个,气象信息员476人,基本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有信息服务站和协理员、村有信息员,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
四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绩斐然。我县高度重视人影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了人影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人影经费约400万元,并正式批复成立西平县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核定地方事业编制10人,进一步完善了我县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制和长效发展机制。目前,我县拥有37高炮4门,增雨火箭4架,建设标准化固定炮站4个,人影指挥、作业人员12名。2004年至今,我县共组织实施人影作业40余次,发射炮弹5000余发,发射火箭弹1000余枚,全县旱情数次得到有效缓解和消除,对农作物生长、水库增蓄、森林防火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现关口前移。我县按照探测环境保护要求,对本辖区气象探测环境进行了集中治理,对观测站周围影响探测环境的高大树木进行了砍伐,通过源头把关、实时监测、联合执法等方式严格控制观测站周围建筑物高度,为我县营造了良好的气象探测环境。
六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序进行。深入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开展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项目,建立了气候与遥感资料的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等大宗农作物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初步完成了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撑。
七是雷电灾害防御不断加强。我县将防雷行政许可纳入了建设工程项目联审联办程序,作为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或房产证的前置条件。积极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对辖区内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依法开展了雷击风险评估服务,认真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并提出了科学防御建议。
(三)认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气象服务质量
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60万元,相继用于气象预警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山洪灾害防治等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并逐年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兴建了项目总投资860万元的西平县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提升了我县气象服务质量。
(四)认真开展依法行政,气象部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规范了执法程序。先后出台了《气象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流程》等多项制度,规范执法程序,推进了气象执法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是依法查处了违法案件。对没有按照规定办理的、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违规私自进行操作的气象行政项目进行严格执法,坚决予以查处。近年来,共进行执法检查312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 12件。
三是规范了气象行政审批流程。气象行政审批进入县行政服务大厅,防雷行政许可等部分审批项目与其他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联审联批,实现了气象行政审批便民化、一站式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执法环境不够优良,执法力度还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部分行政机关的防雷减灾意识不强,安装防雷设施不主动,不配合,特别是中小学校舍防雷工作形势严峻。通过2008年、2012年、2014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我县中小学防雷安全设施合格率很低,高中、初中、小学合格率分别为90%、80%、30%,防雷安全形势严峻。同时,气象部门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处罚行为不到位,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完全按照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工程规划设计时,进行气象灾害评估和论证,缺乏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
(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县城总体规划中,在初步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气象探测环境的特定要求,并且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厂区、居民区高楼林立,气象探测环境进一步遭受侵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财政投入不足,制约我县气象事业发展
我县气象事业现代化水平和能力仍较低,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较少, 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人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作业装备老化,指挥通讯系统落后。
(四)社会各界对气象法和气象工作的认知程度不高
我县社会各界对贯彻落实气象法的认识不到位,气象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意识较弱,部分干部群众普遍缺乏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不能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和科技手段来趋利避害,制约了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气象法宣传力度
拓展气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范围和手段,并结合实际进行贯彻,重点放在群体集中的中小学及乡村,运用各种形式,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民及时主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与住建、国土、城管等部门统筹协调,进一步充实气象行政执法力量,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气象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为气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
提高气象监测手段的科技含量;要依法维护和稳定气象探测环境;设立乡镇兼职气象助理员,建立县、乡、村一体的气象监测网络体系,着力提高全县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防雷减灾监管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防雷减灾监管体系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防雷安全措施,切实加大防雷监管力度。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小学校雷电防护工作,将所需要费用纳入政府预算,确保学校防雷安全。
(五)进一步加强对气象监测结果的运用
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职能作用,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注重气象监测成果的运用实效,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