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
县水利局局长 焦春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将我县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红旗渠精神”竞赛活动为动力,坚持“兴水利,除水害,保安全,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广泛宣传发动,精心安排部署,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不失时机地掀起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水利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取得了显著成效,兴建了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持。
一、基本情况
西平县位于东径113°36′至114°15′,北纬33°11′至33°22′之间,东靠上蔡,西连舞阳、舞钢,南接遂平,北距漯河市区20公里,总人口约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6万人,总面积10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9万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774.3mm,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先进县、国家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是全省95个产粮大县之一。
二、取得的成效
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亿多元,共新打机井4630眼,建农桥3593 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5.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平方公里。2004年至2013年,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连续十年获得驻马店市“红旗渠精神杯”。2014年,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再上台阶,一举夺取全省“红旗渠精神杯”。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广泛动员。农村税费改革及“两工”取消后,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水利建设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做到新农村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手抓、两促进。大力宣传新时期党的水利方针政策,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根本改善生产条件,才能有效促进增产增收,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尽快走出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水利建设认识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水利建设中去。
(二)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四种”工作机制,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持续稳步开展。一是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各村委支部书记为本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宣传动员、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和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完善财政支持与群众联动的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建立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以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为突破口,结合《西平县深化水利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选取我县的二郎乡、宋集乡、杨庄乡、芦庙乡、出山镇、盆尧镇等乡镇作为农田水利改革试点,以乡镇水利服务站为依托,以成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落实“建、管、养”一体化。目前,已累计建立乡级水利工程管护协会5个、合作社1个,建立村级合作社1个,设立水管员100人,颁发产权证178套,使用权证178套,签订管护责任书75份,维修机井632眼,出水口118个,桥涵227座,塘坝11座,渠道3条6公里,疏浚沟渠4.3公里。
(三)项目带动,加大投入。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对黄淮四市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跟上级政策性投资方向,争取并实施了西平县2013~2015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分三年完成:其中2013年度投资3639万元,共新打机井270眼,维修机井34眼,配套机井425眼,建设高压台区44座,新建生产桥168座,累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2万亩。2014年度投资3612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新打45米深机井419眼,维修机井8眼,机井配套427眼,铺设地埋管道158公里;疏浚排涝沟道51公里;新建过水涵176座;新建变压器台区49处,埋设低压电缆179公里;新修机耕路4.5公里。2015年度投资3634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4万亩,新打机井201眼,维修旧井58眼,配套机泵410套;埋设管道217公里;地埋电缆170公里,变压器43台区,变压器房43座,井堡410座;疏浚排涝沟道143公里,新建生产桥135座。
(四)强化监管,注重实效。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一直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实施监督的重点,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落实项目招投标制度,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经理负责制、质量监理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施工单位自验、主管部门复验、市建管单位终验三级竣工验收制度,实施“四抓”和“四公开”(“四抓”即:抓规划设计、抓责任落实、抓工程验收、抓施工组织。“四公开” 即:工程设计公开、工程规划公开、工程招投标公开、工程监督公开),确保工程建设阳光透明、规范有序,争创优良工程,打造民心工程,造福西平人民。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不平衡,投资缺口依然较大。一是目前我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6.9%,灌溉设施覆盖范围小,且全县仍有出山、嫘祖、杨庄、师灵、蔡寨、焦庄6个乡镇26个村委属于少井区,逢遇旱情时,全县山区、岗区有数万亩秋作物无灌溉水源。杨庄、老王坡滞洪区内缺少灌溉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机井报废较多,井灌面积难以稳定。由于现有机井进入报废和更新改造期,据统计1990年以前机井8186眼,已运行近20年,这些机井部分已报废,急需加大更新改造力度。三是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现有任三楼、康山、竹园、老家沟等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由于年久失修,自然老化,工程损坏严重,目前实灌面积仅1.5万亩,难以发挥灌溉效益;四是机电灌站亟待更新改造。70年代末,我县兴建的机电灌站30多处,由于工程损坏,水源污染,大部分丧失灌溉功能。以上区域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多龙治水”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市场无序。目前打井、建桥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由县农办、国土、财政、发改、水利等单位组织实施,都是国家财政投资,但由于全县缺乏统一规划,部门之间协调不力,各有各的规划,各有各的侧重,各有各的实施办法,导致工程质量标准、单位工程综合造价、工程施工组织形式等千差万别,开发区域重叠,影响了项目正常实施,造成了项目资金浪费,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被动。
(三)工程管护体制没有很好落到实处。我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行产权改革,对加强水利设施管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有一些乡镇部分工程没有实行产改,或者产改不彻底,产权不明晰,利益不直接,仍处于没人管护状态,这一管理模式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很不适应,既影响广大群众的管理积极性,也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因此,急需探索适应新形势、符合我县实际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五、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推进水利建设均衡发展。突出抓好西部,完善提高东部,影响带动中部,推进水利建设均衡发展。西部山区及岗区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同时,重点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多建塘堰坝,打深井,解决干旱时的灌溉问题。中部乡镇要大力发展井灌工程,做好机井更新换代,从根本上解决宜井灌区的灌溉问题,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淤泥河及柳堰河上游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治理等项目,争取洪溪河治理项目;东部乡镇重点抓好滞洪区工程建设,争取滞洪区的灌溉项目。
(二)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抓好在建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搞好项目储备,确保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努力实现逐年扩大投资规模,切实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积极筹措农田水利设施维修与管护基金,彻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做好资金整合,搞好项目协调,避免项目重叠,资金浪费。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把利用社会资金作为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有益补充,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大力推行“民营水利”。
(三)加强管理,确保水利设施发挥最大效益。以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落实管护主体,实现“建、管、养”一体化,确保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和发挥长期效益。同时,积极发展民营水利,制定优惠政策,实现民间办水、企业化管水和商品化用水,创新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模式,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