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监督工作 > > 关于我县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监督工作

关于我县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作者:admin 日期:2015-11-12

 
―2014年10月30日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
县科技局局长 邵艳梅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近年以来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创新西平的目标,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强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企业专利实现了零的突破,2013年我县还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应该说,这几年是我县科技创新工作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积极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近年来,全县已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市级10个,研发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87人,中高级职称人员77人,承担国家、省、市研发项目17个,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个,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个。截止目前,各级研发中心和各类创新企业覆盖了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主要领域,以重点企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已初具雏形。
  (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载体的自主创新和校企联合攻关,实现了部分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近年来,我县共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4项,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5%。仅2013年,全县就申请专利94件、授权专利54件,分别是“十一五”期间总量的76%和67%。县科技局、农业局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筛选及一体化栽培新技术的形成与研究,推动了全县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粮丰工程项目区较区外累计增产粮食7073万公斤,新增效益1.5亿元。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依托河南鼎力杆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外科研力量联合开发国家电网招标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杆塔研究项目,列入河南省2012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公司的高强度大规格角钢在750千伏线路铁塔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被定为市2014年科技重大专项。河南金凤牧业设备有限公司与高校联合研发的自动化畜禽养殖设备共8大类、32种产品,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年创产值上亿元,并打入国际市场。依托河南荷花食用菌有限公司建立的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独立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味食用菌罐头,已申请4项国家专利,其产品出口到东欧地区。
  (三)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52%。2013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近年来,全县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项目研究开发新技术18项,开发新产品20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研发中心带动依托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为全县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项目,成功实现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农业科技创新创造了我县夏粮生产十一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成立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发展目标、创新主体、创新载体、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西平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推进工作的需要,还制定了《西平县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3年,我县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3570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了近2倍。财政预算的科技投入随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提高。科技谋划和政策举措,有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科技招商成效明显。始终坚持把实施科技招商、项目带动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多策并举,重点推进。通过开放招商,我们集中力量引进了一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鲁洲生物、天中生物、新益面粉等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以鼎力杆塔、日东工业、金凤牧业等为代表的机械电子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主要问题
  全县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自主创新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和薄弱环节。一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不少企业仍旧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思维,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少。目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比例仅为3.5%。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6%,低于全省0.95%、全国1.52%的平均水平。三是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不足,不利于培养、吸收和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仍需改善。
  三、下步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科技创新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推动西平经济赶超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导向。把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科技创新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力度,重点考核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发明专利增长速度等指标,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寻找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发现重大瓶颈关键技术,系统地解决产业的技术问题和产品、产业的竞争力问题。针对产业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瓶颈技术,整合集成各类科技资源,积极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科技专项,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以关键技术的解决带动产业层次的提升,带动工艺水平的大幅改进。到2015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农业,新实施10项县级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建设县级以上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对经认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通过项目、人才、平台等予以支持。
  (三)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壮大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自觉创新、主动创新、积极创新,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丰富创新载体。依托有条件的传统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研究所。到2015年,建成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研发中心15家。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民营科技园等,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园区。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催生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着力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努力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县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动员各类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五)着力提升科技投入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继续优选、储备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要大力实施财政资金引导性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市科技资金投入。提升科技效能,不仅要把好项目的入门关,更重要的是实施效能的后评估,切实把项目的后评估作为科技效能提升的指挥棒。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科技投入。转变传统的财政科技观念,出台和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助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富强西平、文明西平、平安西平、美丽西平的建设。 
 
 
 
 
 
 
 
 
 
 
 
 
 
 
 
更多热点图集

“宪”在行动 与“法”同行—— 权寨...[详情]

【要闻】赵乐际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详情]

【要闻】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详情]